左宗棠的面相分析

么么八卦

左宗棠的

左宗棠是大家熟悉的晚清名臣,得到历史的正面评价。他在西北带兵打仗所取得的战绩,不仅对当时的清朝意义重大,更是超越历史,影响千秋万代。

今天咱们不谈论他的丰功伟绩,而通过几张老照片说说他的相貌。由于这些照片毁则塌的传播范围狭窄,大家可能对他的真实长相并不了解。

左宗棠的面相分析

图一:1875年的左宗棠。

目前所见左宗棠的最早照片,拍摄于1875年。当年,俄国一支由索斯诺夫斯基带领的考察团行至陕西西安,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出面接待了他们,并与之订立购粮合同,用于西北战事。

在这支考察团里,有一位名为鲍耶尔斯基的摄影师,为左宗棠拍摄了两张全身照(图一、图二)。

照片里的左宗棠已经63岁,以现在的标准来说算得上一位老人了,但他的面相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在他68岁的时候,还有人说他“起居甚健,须鬓盯好未霜,尚如五十许人”。可见,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强健的体魄。

左宗棠的面相分析

图二:1875年的左宗棠。

左总督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在第一张照片中他正襟危坐,头戴凉帽、身穿朝服、佩戴朝珠,直视镜头眼神凌厉;在另一张照片中,他头戴暖帽、身穿常服,侧对镜头做看书模样。

通过这两张照片,特别是第一张,印证了一个说法,此人脾气特别大。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见他之后说的那样:“(左宗棠)精神矍铄,须发皆元,火色腾上,举朝称为异人,各国使节甚惮之。”“火色腾上”,就是一副随时准备大发雷霆的状态。

左宗棠的面相分析

图三:左宗棠手札。纤圆

1881年初,左宗棠应诏至京担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每次见外国客人都嬉笑怒骂,总理衙门担心他得罪人,所以尽量不让他与外宾打交道。

初到京城的左宗棠,受到朝野两方面的普遍尊重。有一天他与醇亲王奕?相遇于紫禁城东华门外,“小立握谈,观者如堵”,很多人都以能一睹其风采感到荣幸

吹捧曾国藩

01
近代湖南出人才,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江西籍陵轿的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某次设宴请客,谈及湖南盛产人才,陈宝箴再三表示歆羡。

座中有一举人王?运,他环顾四周佣人说:“别看这些下人现在卑贱,穿布衣,干粗活,一旦行时走运,也可以做总督当巡抚的。”

听了这话,陈宝箴的脸色“唰”的一下就红了。

王?运的讽刺绵里藏针,陈宝箴听得懂,但碰上王?运,听懂又奈何呢?

王?运,号湘绮,满腹经纶,自诩霸才,狂傲不羁,论名士风范,近代无几人能及,堪称晚清士人中之异类。

他平时嘻笑怒骂,讥弹嘲弄,无所不至,人常惮怕而避之。

名士自有名士的活法,章太炎是逮谁骂谁,王?运是逮谁讥谁。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手册天下士子宗仰他为泰山北斗,趋之若鹜,以能成为其门生幕僚,为极大之荣幸。

王?运小曾国藩22岁,也曾经以清客入曾国藩幕,纵谈多次。

他劝说曾国藩养寇自用,将天下导向三足鼎立之势。却因曾国藩不为所动,据说用茶水在桌上写了不少谬字,而辞归故里。

曾国藩去世后,曾家印制门生故吏名册,将王?运列入曾文正公的弟子行,别人求之不得,王?运却嗤之以鼻。

他为曾国藩撰写挽联: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勘定只传方面略;
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恨礼堂书。

联语中暗含讥刺。

曾国藩不曾入值军机处,相当于未登相位,没有留下专著,这是他人生的两大遗憾,王?运这么信手拈出,就像专门戳其痛处。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乍见此联,忿然作色,斥责王?运“真正狂妄”。

不狂妄就不是王?运。

左宗棠比王?运年长21岁,一向自视甚高,对王?运狂狷不羁的姿态不以为然,他对别人说,王?运“太过狂悖”。

王?运风闻此评,他竟然立刻投书问罪,词锋相当锐利,责备左宗棠,说他书读那么多,官做那么大,却未能礼贤下士,鼠目寸光,并说你以后求士,肯定也没人鸟你。

我在想,心高气傲、虎气冲天的左宗棠,读了这封信,不知道会气成什么样。

02

名士风流,总是不拘泥于俗世,常有骇俗之举,做名士的,往往多是牺牲掉仕途前程换来的。

大凡一个人被人看成是名士,他就很难在政界官场混了。

不是文名大著而科场蹭蹬,就是别的什么原因断了上进的路。

像明代的唐寅,一个好好的解元,被莫名其妙的科场案搅了进去,从此再也别想考试做官。

当然,做名士得有条件,自家得有点本事,得到社会上承认的,否则脾气和疯气就都耍不起来。

王?运跟唐寅差不多,也有本事。

1857年秋天,24岁的王?运参加科考,中第五名举人,遇到了张金镛督学湖南,得其卷,大吃一惊:“此奇才也!”

经张氏渲染,名满湖南。

1859年,王?运入京会试,竟然考砸了,落第。

但他在京以文才耸动一时,得到了当时的权臣肃顺的青睐,与他约为异姓兄弟,请他在家设馆教授,并愿出资为其捐官。

王?运心高气傲,只接教授职,耻于捐官入仕,拒绝了。

有一天,王?运替肃顺起草了一文章,肃顺带到皇宫,给咸丰阅读。

“文宗阅之,叹赏,问属稿者何人”,肃顺说是湖南举人王?运。

咸丰纳闷就问:这人为什么不当官,只当秘书?

肃顺答道:“此人非衣貂不肯仕。”

咸丰最信任肃顺,想都没想,现场解决问题:“赏貂!”

衣貂者,不是什么衣服,是直接赏他一个翰林。

进士都不一定入得了翰林,落第举人赏翰林,你听说过吗,王?运牛吧?!

段时间,肃顺幕府中有个“肃门湖南六子”——以王?运为首的六个湖南人。

肃顺锐意革新,青睐郭嵩焘、为左宗尺薯肆棠释谤、大力支持胡林翼与曾国藩建设湘军,皆与六子建言有关。

包括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并督办江南军务,都是他们通过肃顺运作的。从此曾国藩的路子才走顺了。

过不久,咸丰一命归西。

咸丰死时,儿子同治只有五岁,将江山交给肃顺等八大臣帮着打理。

八大臣以肃顺为主心骨,王?运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那时,他正在山东游历,“得肃顺书招,入京将大用”。

可惜的是,这机遇只到手边边上,却突然掉了。

肃顺当政没几天,慈禧搞了个宫廷政变,把肃顺给办了,脑袋滚落在菜市口。

政治斗争向来是激烈的,胜王败寇只在一瞬间。

跟错人与站错队,对于文人来说,都是政治生涯中最致命的失招。

在官场,跟对了人,点铁成金;跟错了人,点金成铁。

王?运这枚金子,立刻变成一坨铁。

从此他被打上了“肃党”的烙印,不得超生。

王?运本怀抱帝王之学,试图参与治世,一展雄才,奈何时运不济,只好去做名士。

既做名士,而且年轻,心中块垒自然难平,总得有点惊世骇俗之举,才足以自显吧?

03

同治三年,湘军攻破江宁,一举平定太平天国。众多高级将领加官晋爵,或总督或巡抚,顿时风光无限。

荣华享够了,湘军将领们就想到“盛世修史”,隆重推出湘军的丰功伟业,以青史留名。

那时,王?运不仅才名颇盛,而且与许多湘军将领关系都深,于是,由曾纪泽出面,力邀王?运主修《湘军志》。

王?运花两年时间,写下了洋洋洒洒11万字的《湘军志》。

在撰写过程中,王?运深感修史之难:“不同时,失实;同时,循情;才学识皆穷,仅纪其迹耳。”

但他力求做到既真实,又不循情。为此,他除亲身所经历及走访调查外,还借阅了军机处的大量档案,仔细阅读曾国藩的日记……在此基础上据实秉笔直书。

王?运曾列出了写作提纲,请曾国藩过目,曾看后给了“为尊者讳,省下几处给我抹黑的地方”的建议,并愿以万金相谢。
但王?运并不买账,只简单回答曾国藩说:“我做不来”,既拒为尊者讳,又拒万金。

在书里,他除褒扬湘军、曾国藩的功勋战绩外,对清政府的腐败,对湘军创建初期的屡战屡败,对湘军将领的内部矛盾,以及曾国荃在攻下南京时,纵军劫掠的丑行毫不隐瞒,一一道来,秉笔直书。

他真当自己是太史公和董狐了。

湘军将领一致认为,这《湘军志》是“谤书”。

杀人成性的曾国荃看后,暴跳如雷,扬言要宰了王?运。

在巨大压力下,王?运深感“直笔非私家所宜为”,于是不得不退让,于光绪八年,将刻板送郭嵩焘销毁,以息众怒。

好玩的是,他不甘心,几年后,又重写一版《湘军志》,被后世称为“是非之公,推唐后良史第一”。

王?运为何敢秉笔直书《湘军志》?一句话,性情耿硬,不循私情外,坚守史家之尊严。

王?运后来退而讲学著述,著述数十册,从事讲学,前后担任尊经书院、思贤讲舍、船山书院山长。

得弟子数千人,有门生满天下之誉。学生包括廖平、宋育仁、杨锐、刘光第、杨度、杨钧、刘揆一、夏寿田、齐白石、曾广钧等。

1906年,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其德行,清政府授于他翰林院检讨的官职,1911年,又加封他为翰林院侍讲。

隔年,民国建立,王?运看到易帜剪辫之后,余皆照旧,于是兴之所至写下一个段子: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讽刺袁世凯

04

1914年,袁世凯想聘请康有为担任国史馆馆长,但康有为不愿意,还放出狠话来:他要是修《清史》,袁世凯必入贰臣传。

于是袁世凯写信请王?运出山。

王?运接信后,哈哈大笑说:“瓦岗寨、梁山泊也要修史乎?”

但他并未回绝,而是立即应召,带一老妈子周妈上京了。

当时的学界大佬陈三立、郑孝胥、叶德辉等都写诗讽刺他。

章太炎致信刘揆一,说他:“八十老翁,名实偕至,亢龙有悔,自隳前功,斯亦可悼惜者也。”

有人分析说:王?运此行的意图,取决于袁世凯怎么对待他。

若尊为国师,他便唱正剧;若奉为耆儒,他便唱喜剧。

分析是有道理的。

在那一年里,王?运一点都不正经,充满玩世气息,全程近乎喜剧,一路都是段子。

袁世凯派专使迎王?运到北京,接见时,命秘书以车恭迎。王?运穿戴了清代官服蟒袍补褂而入。

当汽车抵总统府大门时,其时尚存一牌楼叫“新华门”,王?运问袁秘书,这是什么门,告以乃新华门。王?运说:我观之似新莽门也。

目无总统,讥其乃王莽也。

及见袁世凯,袁说:现已民国矣,老先生为何还穿清服?

王?运笑你穿西式服装了,乃夷服也,我着满洲服装,亦夷服也,彼此彼此。

跟袁世凯吃饭,还带上周妈。

袁世凯确实大度,都笑笑而过。

王?运根本没把国史馆馆长当回事,早已识破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谈笑之间,就想玩弄袁世凯。

嗯,你们笑我太疯癫,我笑你们不好玩!老夫我是来京城玩耍的。

当国史馆馆长的一年里,王?运带去的周妈扮演着重要角色。

周妈插手国史馆的杂役人员的安排,还假借王?运的名义,写信替人求官,甚至率众大闹妓院。

闹得京城上下、有点头脸的所在,无人不知有个周妈。

报纸上时不时就会出现敲打、调侃周妈的文章。

于是王?运自弹自劾,递上辞呈:“呈为帷薄不修,妇女干政,无益史馆,有玷官箴。应行自请处分,祈罢免本兼各职事……”把国史馆印交给杨度,悄然而去。

章太炎对此有两句点评,一语道破谜底:“湘绮此呈,表面则嬉笑怒骂,内意则钩心斗角。不意八十老翁,狡猾若此!如周妈者,真湘绮老人之护身符也。”

有意思的是,王?运去世后,周妈给他撰了一副挽联:

“忽然归,忽然出,忽然向清,忽然向袁,恨你一世无成,空有文章惊四海;

是君妻,是君妾,是君执役,是君良友,叹我孤棺未盖,凭谁纸笔定千秋?”

据说是有人代撰写的。

挽联说王?运虽然着意于政治,到底是书生,想弄政治而不愿做政客,可乎?

弄政治,王?运所欲也;做名士,王?运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一般人是舍名士而就政客的,王?运却不,他自始至终不丢弃其名士气,到哪都是名士作派,这政治怎么弄得成?

一世无成,心愿落空了,“忽然归,忽然出,忽然向清,忽然向袁”,此话看似批判王?运,其实是描述他既想弄政治又不愿做政客的进退困局。

实在分析得入木八分。

这副挽联,摹尽了名士奔趋官场的仓皇之态,也道尽了书生寻觅封侯的沧桑之味。

我一直不信王?运就这么看不开。

但是王?运死前,他给自己写了一幅挽联:“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八十几岁的老人,还在想春秋纵横计,而且充满遗憾,我倒觉得周妈的这副挽联,一语中的。

这个年纪,不管天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心中没有君王和政治的人,才是真名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