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佛解 周易八卦是什么

绣虎读书

易经图解大全pdf

图解经典70:图解易经的智慧(上)经部-看得懂 学得会 用得上
《易经》中“卦”的智慧
《易经》中“爻”的智慧
人类智慧的源泉——《易经》
易学人物继承表
宇宙在手 万法由心
编者序:人生智慧的宝藏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读易必备的基础《易经》的起源、影响及基础
第1节 易学源流浅说:集上古文明之大成
第2节 天干与地支:古历法的符号系统
第3节 河图与洛书:宇宙魔方
第4节 无极与太极:世界万物之源
第5节 两仪:处处有阴阳
第6节 四象与五行:天地四季与五种物质
第7节 八经卦:世界最初形成的八大元素
第8节 六十四卦:易学最深奥的部分
第9节 八卦纳甲与纳支:卦爻配干支
第10节 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象征节气与卦爻
第11节 六十甲子:奇异的纪时方法
第12节 关于卦爻的一些术语:承、乘、比、应,错、综、复、杂
第13节 《易经》中的象:八经卦的物象
第14节 《易经》中的数:精细而完备的数字系统
第15节 《易经》中的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御手系
第16节 《易经》中的占:奇妙的占断术
第二章行芹 《周易·上经》的智慧 天地万物运行的哲理
第1节 卦一 乾 潜龙在渊的智慧
第2节 卦二 坤 厚德载物的智慧
第3节 卦三 屯 建功立业的智慧
第4节 卦四 蒙 教育启蒙的智慧
第5节 卦五 需 持之以恒的智慧
第6节 卦六 讼 解决争端的智慧
第7节 卦七 师 带兵打仗的智慧
第8节 卦八 比 交朋择友的智慧
第9节 卦九 小畜 积德行善的智慧
第10节 卦十 履 独善其身的智慧
第11节 卦十一 泰 小往大来的智慧
第12节 卦十二 否 大往小来的智慧
第13节 卦十三 同人 同人于野的智慧
第14节 卦十四 大有 自天佑之的智慧
第15节 卦十五 谦 卑以自牧的智慧
第16节 卦十六 豫 欢愉和乐的智慧
第17节 卦十七 随 随缘不变的智慧
第18节 卦十八 盅 改革创新的智慧
第19节 卦十九 临 居安思危的智慧
第20节 卦二十 观 观民设教的智慧
第21节 卦二十一 噬嗑 赏罚分明的智慧
第22节 卦二十二 贲 曲则有情的智慧
第23节 卦二十三 剥 防微杜渐的智慧
第24节 卦二十四 复 休养生息的智慧
第25节 卦二十五 无妄 天雷无妄的智慧
第26节 卦二十六 大畜 日新其德的智慧
第27节 卦二十七 颐 自求口实的智慧
第28节 卦二十八 大过 遁世无闷的智慧
第29节 卦二十九 坎 习坎行险的智慧
第30节 卦三十 离 日月丽天的智慧
第三章 《周易·下经》的智慧 社会人生发展的哲理
第1节 卦三十一 咸 夫唱妇随的智慧
第2节 卦三十二 恒 立不易方的智慧
第3节 卦三十三 遁 不恶而严的智慧
第4节 卦三十四 大壮 非礼勿履的智慧
第5节 卦三十五 晋 失得勿恤的智慧
第6节 卦三十六 明夷 箕子之贞的智慧
第7节 卦三十七 家人 相夫教子的智慧
第8节 卦三十八 睽 感化恶人的智慧
第9节 卦三十九 蹇 反身修德的智慧
第10节 卦四十 解 赦过宥罪的智慧
第11节 卦四十一 损 惩忿窒欲的智慧
第12节 卦四十二 益 见善则迁的智慧
第13节 卦四十三 施禄及下的智慧
第14节 卦四十四 品物咸章的智慧
第15节 卦四十五 萃 观其所聚的智慧
第16节 卦四十六 升 步步高升的智慧
第17节 卦四十七 困 困境求通的智慧
第18节 卦四十八 井 求贤若渴的智慧
第19节 卦四十九 革 顺天应人的智慧
第20节 卦五十 鼎 稳重图变的智慧
第21节 卦五十一 震 临危不乱的智慧
第22节 卦五十二 艮 动静得宜的智慧
第23节 卦五十三 渐 循序渐进的智镇带嫌慧
第24节 卦五十四 归妹 成家立业的智慧
第25节 卦五十五 丰 盛衰无常的智慧
第26节 卦五十六 旅 明慎用刑的智慧
第27节 卦五十七 巽 谦逊受益的智慧
第28节 卦五十八 兑 朋友讲习的智慧
第29节 卦五十九 涣 拯救涣散的智慧
第30节 卦六十 节 适当节制的智慧
第31节 卦六十一 中孚 诚信立身的智慧
第32节 卦六十二 小过 行动有度的智慧
第33节 卦六十三 既济 功成身退的智慧
第34节 卦六十四 未济 成功在望的智慧
图解经典71:图解易经的智慧(下)传部-看得懂 学得会 用得上
《易传》中系辞的智慧
《易传》中卦序的智慧
编者序:重新绽放《易传》的智慧之光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易传》概说
第1节 《易传》的内容:七种十篇
第2节 《易传》的作者:孔子十翼
第3节 《易传》与《易经》:传承不绝的易学
第4节 孔子与《十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5节 如何读懂《易传》:开启易学之门的钥匙
第二章 《系辞传:上篇》的智慧
第1节 天尊地卑:乾道与坤道
第2节 设卦观象:君子怎样读《易经》
第3节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小大与险易
第4节 《易》与天地准:不违背天地之道
第5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用而不知
第6节 易道之广大:无所不包
第7节 易其至矣乎:乾为道之门,坤为义之门
第8节 圣人以《易》解天下之玄妙:言应千里
第9节 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易经》中的数学
第10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有“四道”
第11节 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把握天下之道
第12节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履行诚信,顺应天道
第三章 《系辞传:下篇》的智慧
第1节 八卦成列:道从观察中来
第2节 八卦与人类上古进化史:《易》的演变过程
第3节 易者,象也:《易》的象思维
第4节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
第5节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殊途同归
第6节 乾坤,其易之门邪:古而不老的易学
第7节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的忧患思维
第8节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经世致用的学问
第9节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推衍万事万物的始终
第10节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内容详备,无所不包
第11节 《易》之兴也: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第12节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第四章 《说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参天两地而倚数:揲蓍成卦法
第2节 圣人作易,以顺性命之理:顺应本性与命运
第3节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逆序而数
第4节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八个物象的基本特性
第5节 帝出乎震,齐乎巽:方位和季节
第6节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卦象的作用和意义
第7节 乾,健也:八卦之卦德
第8节 乾为马,坤为牛:八卦代表的八种动物
第9节 乾为首:八卦与人体各部位
第10节 乾,天也,故称父:乾坤父母与三子三女
第11节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万物类象
第五章 《序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序卦传》一:上经卦序
第2节 《序卦传》二:下经卦序
第六章《杂卦传》的智慧
第1节 《杂卦传》通释:杂而不乱
第2节 《杂卦传》句解:两两对解之卦
附录
一、《易经》六十四卦原文
二、 《系辞传》

周易八卦佛解

太极图是谁创立的

太极图是太极拳是那个图案。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段袜举,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好历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后天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握碧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周易八卦佛解

太极拳之特殊阴阳包含了太极拳中可抽象为“阴阳”的各种关系,比如神与气、用意识与不用意识、动与静、不动手与动手、被动与主动、从人与由己、虚与实、轻与重、虚腹与实腹、松腰与竖腰、疾与缓、刚与柔、用力与不用力、发劲与运化、耗气与养气、上顶与下沉、向前与向后、方与圆、弧与直、外开与内合、外棚与粘回、轻灵无根与沉稳有根、开展与紧凑、明显与暗微等等。

周易八卦佛解

太极图从何而来

太极图最开始此轿相传是伏羲向陈抟老祖处所习得,最开始是一下圈点线组成,古人译为宇宙星辰,以此推到,最后得出一幅接近于现散扒绝冲姿在的太极图,那个图基本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太乙生水图了……大概是这样了

太极图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或历和易学弯稿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埋团孝颐所传的。

太极图来自

太极图塌稿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後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回圈太极图等。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太极图起源何时?最早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於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於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三说太极图起源於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後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寿涯等人所绘。持四说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可以作证。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後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後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後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後有易,证据难找。故而,对太极图的起源,大多数人更容易认同後两种观点。但笔者以为前两种说法也不无道理。理由之一是,图形虽是对思想的反映,然记载思想的文字却产生於图形之後。先民的阴阳思想当源於对自然界的观察,而最早记载先民阴阳思想的当是图形。换言之,阴阳图与阴阳思想的次序当为:自然界阴阳现象——早期阴阳对称图形——阴阳思想——阴阳鱼图形。考古发现也在证明这种推断的有效性:阴阳对称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与阴阳鱼相近的图形。因此,这些图形当视为阴阳鱼图的早期雏形,也即是说,若认同太极图的产生得益於中华先民阴阳易理的宇宙人生观念的滋养,就需承认原始时期那些蕴含著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是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理由之二是,周易作为阴阳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产生除了得益於撰写周易的三贤对先民阴阳思想的概括、总结与诠释外,还来自於周易三贤对先民阴阳对称图形的领悟与研读。因此,原始时代那些蕴含著阴阳易理观念的图形也应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图形渊源。
如此,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於《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极是“一”,是团岁孝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太极之“道”天然包含著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後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雀亏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实际上,後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结至社会人生。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如是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该文承继了前人太极学说中的一元论、发展观、矛盾论与和谐论等思想,但特别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太极之道的参悟,并提出“立人极”即树立“中正仁义”的做人标准。周敦颐的人学解读理路影响了後人对太极图的诠释,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都从太极图中阐释了以人为万物之秀,以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
由上可知,太极图虽简单明瞭,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但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太极哲学”体系。这个哲学体系的关键词就是阴阳。阴阳既蕴含著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与天人之际的大法则,也包括形而下的人生法则。其中“太极和”辩证法是太极哲学体系的核心。“太极和”思想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
作为哲学图形,远在文字还未出现的六七千年前,太极图腾通过图形语言便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内含的阴阳两仪,其实质就是当今辩证矛盾学说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太极图以均衡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追求阴阳平衡观点,鲜明地强调阴阳变化(矛盾运动)以平衡、“和谐”为根本目的,从而揭示了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平衡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在於求“和”这一根本目的。
通过以上溯源我们大约可以推断以下两个结论:其一是太极图以简易的图形语言涵盖了中国“百经之首”——《易经》的大义要旨,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根深叶茂的太极哲学体系,彰显了中华先民领悟宇宙万物变化之道的非凡智慧,因而享有“中华第一图”之美誉。其二是我们的祖先早在六至七千年前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这一辩证矛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变化,比26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至少早了两三千年,这充分说明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起源,同时也是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著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南韩、蒙古国的国旗上;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南韩、德国奥运会、南韩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脑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绘画和服饰上……太极图光辉无处不闪烁著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光芒。太极图是人类瑰宝,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世界的共识。